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

157.。§。偈語分享 2。§。

        以下是本人於修道過程中。所接觸及持悟之詞句。對心法、智慧、開悟等。會有很大的幫助。要修悟此詞句時。須一小段一小段的體會領悟。經吸收消化和融會貫通後。才繼續領悟其他文章。先不要求多。要以少而得。如此修持時。日漸其效。成果自現。祝福!

( 此為修心、悟心、明心見性的五種功法之一:閱讀! )   

1.偈曰: 聖人求道在求心, 迷人求道在求神.  

         
許多人為了信仰宗教, 不求真理, 自家有個, 天真佛, 迷人向外求佛, 昧却本性, 顛倒正法, 盲修瞎煉, 誠為可悲! 道在自身, 不用外求, 本性即佛, 離性無別佛.

      
《六祖惠能大師》云:一切萬法不離自性, 菩提自性, 本來清淨,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, 修道宜順其自然, 不可妄求, 以免墮入魔境, 修道未成, 人已崩頹, 豈是道害人呢?修道勿為人情左右, 貪顯化, 妄想早日得道昇天, 或想求神通看神佛, 這些都是魔境在引誘你.

2.【元始天尊】云:
所作終須抱志誠,

解危默助有神明; 
只需一念堅金石, 
何患求謀事不成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佛》曰:
學無朋類, 不得善友,
      
寧獨守善, 不與愚偕;      
樂戒學行, 奚用伴為,
獨善無憂, 如空野象.

 

3.人的平安幸福, 不是求神唸佛 ( 經 ), 持經就可以得到,
   
而是要在任何時候不斷地自我省思, 自己一切行為, 
   並且及時改過或改變. 
用智慧與慈悲心和謙虛,
   忍辱心來化解心間的沉重負擔, 這才是無上的功德.

4.每個人的靈性皆有本源, 在人身中亦有居處, 
   而眉間直入兩耳之間橫線交接處. 
此處本靈常居, 
   為使本靈時常清明, 須要常唸經唸佛. ( 心淨為要 )

5.《 太清玉冊 》 云:
   十善者, 一. 孝順父母. 二. 忠事上師. 三. 慈愛眾生. 四. 忍性容人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五. 諫諍離惡. 六. 損己救人. 七. 放生愛物. 八. 修路造橋.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九. 濟人利物. 十. 教化度人.

        是為十善之業, 如修到十善, 則消十惡也, 十善業做到了, 自是德業蓬勃.

6.七情: 喜  怒  憂  思  悲  驚  恐
   
一. 喜傷心.  二. 怒傷肝.  三. 憂傷肺. 四. 思傷脾. 
   五. 悲傷神.  六. 驚傷氣.  七. 恐傷腎.

7.四損: 視過損明.  語過損氣.   思過損神.   慾過損精.

8.《 千金方 》 云: 口中言少, 心中事少, 腹中食少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自然睡好. 依此四少, 神仙快了.

9.《蓮池菩薩》: 真修行? 假修行?
        
世間人諸多空掛修行之名, 多者未有修行之實, 何以故? 多言粗獷, 殺生害命, 而口舌挑撥以破和合, 惡口以辱佛道. 妄語以欺天下, 好淫以敗天德, 非僅一日二日, 乃長期如此, 且有更甚無收斂, 如此之修行, 空掛菩薩之名而乏菩薩之德, 豈不慎哉!

        《 實義菩薩 》: 雖無修道之名, 而有修行之實, 世人於國奉公守法, 於尊有敬, 於長有恭, 於下有讓, 於卑有謙, 見賢而能思齊, 遇匪奸而自戒, 處事有序有理, 如此者雖處塵俗實為菩薩, 以其有德稱之. 現今諸多修行者, 徒有修行之名, 無有修行之實, 希戒之. 修行不求速成, 煩惱不求枉斷,必須腳踏實地, 實修實鍊, 漸改漸斷將心致力於成為. 《 實義菩薩 》

10.《中庸》云: 茍無至德, 至道不凝焉.

11.《紫陽真人》云: 大道修之有易難, 也知由我亦由天;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若非積功修陰德, 動有群魔作障緣. 

12.《太上》云: 欲求天仙者, 必立一千三百善;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欲求地仙者, 當立三百善.

13.所謂心起者, 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, 剛剛開始的時候;
     一念雖然非常的圍細, 
但是卻能感動天地鬼神; 人
     若是能夠起了一念的善心, 只此一個善念,
就是破除地獄的靈符,
     斬斷群邪的明燈. 故吉人, 語善, 視善, 行善,一日有三善,
     
三年天必降之福; 兇人, 語惡, 視惡, 行惡,一日有三惡,
     三年天必降之禍, 胡不勉而行之!

14.諸惡莫作     眾善奉行     自淨其心     是諸教意

15.《玉虛真人》曰: 勿以善小而不為, 勿以惡小而行之.

16.『印光大師』開示:
        
無論在家出家, 必須上敬下和, 忍人所不能忍, 行人所不能行, 代人之勞, 成人之美, 靜坐常思己過, 閒談不論人非, 行住坐臥, 穿衣吃飯, 從朝至暮, 從暮至朝,一句佛號, 不令間斷, 或小聲唸, 或默唸, 除唸佛外, 不起別念, 若或妄念一起, 當下就要它消滅, 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, 縱有修持, 總覺我功夫很淺, 不自矜誇, 只管自家, 不管人家, 只看好樣子, 不看壞樣子, 看一切都是菩薩, 唯我一人是凡夫, 果能依我修行, 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.

17.《呂洞賓》祖師: 休誇少年趁風流, 強走輪迴販骨頭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信試臨明鏡看, 面皮底下是骷髏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又說: 二八佳人體似酥, 腰間仗劍斬愚夫,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雖然不見人頭落, 暗裡催人骨髓枯.

18.元朝余忠宣公關說:
     人若近賢良, 譬如一張紙; 以紙包蘭麝, 因香而得香,
     
人若近邪友, 譬如一枝柳; 以柳穿魚鱉, 因臭而得臭.

19.《佛法》云:  『一切清淨慧, 皆由禪定生.』
        
想要啟發內心的智慧, 就必須修定, 修定要有所成就, 就必須持戒.《 楞嚴經 》 也提到, 攝心為戒, 因戒生定, 因定發慧,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; 是以戒為根本, 能持守淨戒, 才能得到真正的禪定智慧.

20.禮記說: 快樂不可以過度, 慾望不可以放縱.

21.《國語》說: 人民勞苦的時候, 就會想到善; 逸樂的時後就會想到淫.

22.《孟子》說:
        人生於憂患, 死於安樂.
這也是要使人民耽於安樂, 而且又沒有節制! 然而這個世界所謂的安逸快樂,最大的也無過於酒色財氣; 現在的人, 嗜酒就不顧身體, 好色就不顧有病, 貪財就不顧親人; 鬥氣就不顧性命. 當還沒有碰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 也都能了解這種道理, 也都能夠勸化別人, 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現前的時候, 便糊里糊塗的犯了; 這就是看得破, 忍不過啊!

23.『老彭』說: 上士異床, 中士異被; 服藥百顆, 不如獨睡.

24.不責人過, 不發人陰私, 不念舊惡.

     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! 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.

25.妄念一生神即遷, 神遷六賊亂心田; 心田一亂心無主,
     六道輪迴在目前,
酒色財氣四堵牆, 多少迷人在中央; 若
     能跳出此牆者, 便是人間不死方.

26.憂煩怒逸, 以得疾病之果;       眼睛要長在心裡, 觀察自己; 

     胡作非為, 以得牢獄之果;       嘴巴要放在心上, 評論自己. 

     損人利己, 以得造罪之果;       事事肯放過別人, 則德日宏;

     貪嗔癡愛, 以得輪迴之果.        時時不放過自己, 則學日益.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濟公活佛》

27.身德: 個人品行端正.

     心德: 心存慈善, 對人, 事, 物常存慈悲心.

     口德: 常言益人之語, 講因果報應之道理, 以勸化世人, 或講經說法,

     以闡述玄妙之真理矣! 以上為身, 口, 意, 三達德.

28.古人云: 陰德有回天之力, 傲世之功.

29.滅病四法: 一. 借殺吃素. 二. 放生救命. 三. 禮拜諸佛. 四. 稱念佛號.

30.滅去心頭火, 燃起道慧燈; 有人欺罵我, 推啞裝耳聾.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妙真子》 題!


 ○◎●心法門●◎○修行網站中所有的內容,歡迎師兄師姐下載或傳閱 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歡迎傳閱, 福慧雙修!

 

.
....
鄭重申明:本門、本人及本網站內之專題及訊息,皆無也不會侵犯醫療廣告法和涉及醫療業務,亦無欲招攬等之行為,更無治療或牟利之實務及意圖,也確定無收費金錢之往來,純粹是以個人興趣多年心得交流互動研習為出發點,若有因詞句或文字表達不佳和不明確所產生誤解甚至於觸法之虞,煩請知會一聲,本人會立即調整改進且立即移除,免因此而觸犯醫療法被罰鍰,至於網站內有些地方登入地址電話與LINE只提供日後方便聯絡之用途。

(絕對無心理諮詢等實務)※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㊣《心法》㊣持修心得及薰陶!(二)

  ○◎●心法門●◎○門主   覺行居士   張老師 行修過程中自悟自題之心法詞句分享... 1.﹝心之形?﹞ § 有形之心心非心。無形之心心亦同。 心緣之心亦無著。當下心空自然行。 § 無心如何應對一切?又如何遊戲三昧?又如何逍遙自在? 只是自自然然無為而為應之。亦相應無所不已...